心智雖虛,但可學、可練、可提升。心智的提升是典型的深層學習,需要經(jīng)歷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適應新的認知技能,最終完成信念轉變這一過程。
01 建立你的心智模型
很多人對提升心智有個誤解,覺得它不過就是灌雞湯、打雞血,其實,很多爆款文章中的道理也不全是錯的,真正的問題在于這些海量的建議沒有幫助讀者認識到兩個基本點:
- 這些改變建議背后的科學本質(zhì)是什么?為什么?
- 如何在現(xiàn)實的生活與工作場景中開始練習?
這兩個問題看起來好像很抽象,但如果不知道答案的話,就很難真正有動力去改變。知乎上這么一個問題:如何用語言感謝別人。如果是雞湯文或者“江湖技巧”,可能會展示一些看起來很厲害但學不會的技巧,或是教一些“社會人”常用的套路。但有一個回答獲得了很高的認同數(shù),就是它主要是在講“為什么人需要在溝通中得到對方的認同與贊美”,并重點分享了四個步驟,而這些步驟背后,其實藏著“真誠的贊美有哪些行為表現(xiàn)”“如何拆解這些行為,并在現(xiàn)實中做到”“哪些例句真的有用”等有溫度、更理性的建議。溝通只是心智能力的一個小表現(xiàn),但這個例子其實體現(xiàn)了心智提升的一個本質(zhì):它有認知科學的規(guī)律,也有高效練習的途徑。
心智提升是一項較難察覺但可練習的腦部思維能力
很多練習可以直接又快速地看到效果,比如,如果堅持做兩周的燃脂運動,我們的腰身就會明顯地變大,但如果你是在練習“真誠地贊美”“提升自己在逆境中的抗壓力”等心理能力,那就很難快速地看到效果。這一現(xiàn)象,直接導致很多人無法堅持練習一個好的心理習慣,直到自己真正有所提升。
但是,看不到效果,并不等于沒有效果。我們的大腦其實會逐步適應你強加給它的要求。得益于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幫助,神經(jīng)學家已經(jīng)證明大腦的結構與運行也會為應對各種不同的心理訓練而改變。也就是說:大腦可以像肌肉一樣越練越強,且有無限的適應能力與可塑性。
雖然我們自己無法直接打開大腦看到它到底是如何運轉與改變的,但我們能感受到的是當某一種好習慣真正建立起來后,自己用起來雖無意識但游刃有余的爽感。比如,結構化的思維訓練,讓我們能夠在不記筆記的前提下,記住大部分客戶提出的建議、回憶起客戶幾周甚至數(shù)月前的話;再比如,很多人不敢面對沖突,在面對爭吵、表達不同意見等場景時,經(jīng)常會緊張、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但我們卻可以在沖突面前保持鎮(zhèn)定,并有十足的勇氣與客戶、領導等人們眼里的“權威”代表進行有理有據(jù)的溝通。
在這樣的例子中我們無法解釋大腦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心智與行為之間充滿了緊密的聯(lián)系。除了大腦自身,還有什么原因能解釋那么多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卻在自己身上無比正常的行為呢?
用刻意練習建立從容的心智模型
心智運行涉及兩個基本的概念:“心理表征”與“心理加工”。前者決定了某件事物進入大腦后你會怎么標記它的特點,后者決定了大腦如何對它進行處理并決定如何輸出。
特別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當環(huán)境變得艱難時,你會怎么應對自己的不順心,又將怎樣去應對這些外在的困難?這個問題之所以典型,是因為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碰到的難題大多數(shù)非常抽象,沒有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法。比如:工作特別忙,怎么平衡工作與生活?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卻又不得不干下去,怎么辦?
雖然這些問題很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身邊總是有些人能處理得很好,而有些人則處理得一塌糊涂。這背后的秘密,其實就在于前者大腦中擁有大量高質(zhì)量的標記與加工模型,而后者的大腦完全在原生態(tài)般“裸奔”——一被刺激就急,一被打擊就慫。
再碰到類似“去還是留”“堅持還是放棄”這樣的情景時,可以嘗試做以下三件事:
- 清醒地告訴自己,你不是要在這種兩難處境中做一個非A即B的選擇題,一定有一個第三選擇在等自己;
- 開始引導自己分析“去或留”“堅持或放棄”背后的訴求到底是什么;
- 思考做些什么可以滿足自己的訴求,機會在哪里,要多久才能有效果;
這個思維過程看似抽象,卻是模塊化的,且涵蓋了“心理表征”與“心理加工”兩部分。如果你在內(nèi)心建立了這樣一個心智模塊,當未來碰到兩難處境時,你就會啟動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去尋找第三選擇。
02 目標:驅動心智升級的配置項
對很多人來說,長期的“忙盲?!保瑫屔钆c事業(yè)變得越來越空虛無力,有些人會覺得焦慮,有些人則迷茫憂郁。但糟糕的是,你越不喜歡、越想遠離這種狀態(tài),它就越黏著你、籠罩著你。
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想著如何擺脫焦慮,而是要學會培育幸福。這里說的幸福是平衡主觀感覺與客觀成就,把整體作為終極目標,并從根本上培育自由感、行動感與滿足感,在行動中感受成就,進而豐盈我們的心智,讓內(nèi)心充滿堅韌的力量,在焦慮中獲得成長。
這里的“幸福”,是一門叫“積極心理學”的學科中專門研究的概念。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2.0”的概念,它包含5個元素,分別是積極的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意義和目的、成就感。基于這5個互相獨立且兼顧主觀與客觀的因素,塞利格曼提出了“蓬勃的人生”的概念,以實現(xiàn)“持續(xù)的幸?!?。
這一理念最打動我們的是它不僅包括良好的感覺,還包括真實存在的意義、良好關系與客觀成就。這也讓我們理解了為什么大部分人雖然時不時自我感覺良好,但就是不幸福。了解了幸福的本質(zhì)之后,我們就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套相應的心智系統(tǒng),從而讓自己在意識、技能與經(jīng)驗上,不斷積累這5個維度的幸福要素。
03 方法:撬動系統(tǒng)力量的行動框架
系統(tǒng)思維是一種以簡馭繁的智慧,是整體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性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對事情全面思考,是把想要達到的結果、實現(xiàn)該結果的過程、過程優(yōu)化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進行研究。
一個運行良好的系統(tǒng)是具有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的特征,它能夠在外界的有限沖擊下自我調(diào)整和修正,精妙而和諧的運行,這就是撬動系統(tǒng)力量的杠桿。
我們就需要為自己裝一個看待世界、清晰思考、有效決策與行動的系統(tǒng)架構。事實上,驅動心智升級的五大配置項(積極的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意義和目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有一個基本的行動框架,有核心的部件,部件與部件之間也會遵循客觀的運作規(guī)律,互相影響:
- 思考與決策:它決定了你怎么看待身邊的人或事,做出怎樣的判斷,并決定采取怎樣的行動。它是一種看局識勢、明智選擇、科學決策的能力。
- 行動與溝通:它是指你平時做事的方式、表達的習慣,決定了你是否能說會干、有效解決問題、做出成績。
- 身體與情緒:它決定了你的身體與情緒狀態(tài)。比如:是有活力有精神,還是疲憊乏力;是積極向上,還是消沉焦慮。
這三個層面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是搭建我們心智的重要模塊,同時,也反映了前面引言提到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適應新的認知技能、最終完成信念轉變這一深層學習的三把鑰匙。
疫情這三年,很多人開發(fā)了平時從來不具備的能力。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因為不能出去吃飯,就天天在家自己學做飯。從以前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到跟著廚藝教程學做各種家常菜,再到自己創(chuàng)作或中式或西式的大菜;從非常害羞,不敢與同事交流興趣,到戰(zhàn)勝情緒,大膽與同事和朋友分享,讓他們見證自己通過學習、思考、嘗試、改進,成為做菜高手的過程。這種肉眼可見的成就,不僅讓自己吃得更好、省下更多錢,還為家人或伴侶帶來了從未體驗過的滿足感,更因為符合前文所述關于持續(xù)幸福的5個標準而讓自己很開心。
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差的行為,它的運作模式都離不開這個行動框架??梢哉f,你給自己配置了怎樣的系統(tǒng),你在面對難題或機會時就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
理解了學習心智的性質(zhì)、目標與方式之后,就可以完成四項人生目標,那就是忠于自己、融入環(huán)境、修煉內(nèi)心以及影響他人,從而實現(xiàn)韌性成長。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gptmaths.com/quan/6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