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100多歲的可口可樂、年近50的NIKe給人一種“潮流青年”之感;為什么剛滿30歲的娃哈哈、60歲的大白兔奶糖卻是一副“老態(tài)龍鐘”之貌??赡芎芏嗳说拇鸢甘牵?span id="thextlb" class="wpcom_tag_link">品牌年輕化。
的確,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著。這是所有年輕人的焦慮,品牌亦是如此——經(jīng)歷著成長與焦慮,也害怕跟不上潮流而被時代所拋棄。
因此,整個營銷界中達成了一個共識: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品牌年輕化是個“偽命題”?
但在開始今天的討論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到底什么是“品牌年輕化”?
所謂品牌年輕化,是指兩種趨向:一是消費者趨向于消費更年輕更時尚的品牌;二是品牌自身傾向于更年輕的消費者人群,在形象上不斷追求時代感新鮮感。
可是無論哪種趨向,在我看來,且不說你的品牌是否真的面向年輕消費人群亦或需要年輕化。可即便如此,當你的品牌狹隘到把目標瞄準到所謂的以年齡層來劃分的95后、00后之后。在這個3年就是一個代際的時代,你的品牌又將如何快速切換,在更年輕的群體中保持“年輕感”?
因為無論是群體角度還是時間維度,都不再存在典型的年輕人群體,因為他們有很多個切面特征。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很多關于年輕一代的歸納總結都是徒勞,他們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不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方面,這不是一個劃算的營銷路徑,至少對于一個有稍微長遠打算的品牌來說如此。畢竟,對于在目標群體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印象,短期內(nèi)很難在新的群體中帶來改觀。
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年輕化“是個偽命題。因為當一個群體失去了群體特征且處于不斷流變的狀態(tài),它對營銷來說就是無效的。
多數(shù)品牌陷入年輕化“形式主義”的泥潭
那我們再來看看,大多數(shù)品牌又是如何進行“年輕化”品牌營銷的呢?
從嘻哈風、街舞潮,到表情包、二次元再到最近盛行的沙雕文化元素等,在營銷中屢見不鮮,這些似乎是品牌與當下年輕人溝通的萬能鑰匙。
且不說流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意味著總有一天會過時,如今的世界,新舊更迭也就是在朝夕之間,有的時候連年輕人自己都趕不上潮流,更何況是一個品牌。
但通常情況下,面對這些浮于表面的流行文化,品牌多數(shù)只是在跟風,把各種元素大雜燴的囊括于一次campaign之中,以為披上這些流行文化的外衣就是年輕化。
可是,無論年輕與否,人總是多面的。
拿嘻哈文化來舉例子。即使某類人喜歡嘻哈,也并非某些品牌拍個嘻哈風TVC、做個嘻哈風H5,再在一系列潮酷海報上打上大大的love&peace,玩?zhèn)€藍v互動就能俘獲他們的真心。
畢竟,擊中他們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嘻哈音樂本身,是音樂所傳達的精神,而非嘻哈這種形式。況且,還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喜歡嘻哈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小小切面而已,而在其他方面又與其他人無異。
再退一步來說,以上這些舉措并沒有逃脫娛樂營銷、借勢營銷的范疇,只是具體做法上受到當下年輕熱點文化的影響而已,所以整體被冠上了“年輕化”的名頭。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是對”品牌年輕化”的濫用和誤讀,人云亦云的結果。
可能有的品牌又說了:不去追流行文化的熱點,我洞察年輕人的內(nèi)心世界總對了吧。
于是,一大批洞察都市年輕人焦慮,“逃離北上廣”、“杜絕996”的所謂年輕化營銷撲面而來。
且不說“焦慮”和這些話題到底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大多數(shù)品牌又是怎么做營銷的呢?
“雙微一抖”渠道一上馬,一支滿屏“焦慮風”的廣告片必不可少,美其名曰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實則看完更焦慮了。然后接下來可能線下又是一個“焦慮”滿滿的快閃店形式,焦慮的文案,焦慮的場景,看完真的超級焦慮。
于是,重頭戲來了!在焦慮的場景中,品牌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產(chǎn)品特性告訴消費者如何化解焦慮:去做個快樂的吃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民宿旅行、用xx化妝品做真實的自己……
拉倒吧!雖然你的洞察很精準(其實不洞察也知道),但這種源自對自身處境、生活狀態(tài)的所謂焦慮感,真不是你的一頓飯、一場旅行、一套化妝品能解決的,別太高估自己的品牌!
因為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其一,品牌們在建立品牌與消費者連接通道上出了問題,他們把化解焦慮的方法過多的具象化于產(chǎn)品本身,而沒有從品牌理念、精神的角度去找到打通消費者焦慮心結的方法,有的只是吃相難看的“賣貨”。
其二,品牌們過多的聚焦于消費者的“焦慮”這一個切面而無法自拔。因為可能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這只是他們偶爾的情緒,并非生活的全部。所以,當一個品牌只是洞察到了消費者的一面,而又沒有在營銷campaign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時,那么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無效的。
品牌對年輕人的諂媚與迎合
是對“年輕化”最大的背叛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那就是每個時代都不缺對當代年輕人群的誤解,好像這就是一個天然存在的鄙視鏈一樣。當下年輕人的身上總會被貼上很多標簽:自我、宅、奇葩、游戲控、二次元等等……就算是哪些永遠懷著善意去擁抱消費者的品牌們,也在不斷地給年輕人貼著自己眼中理解的標簽。
先給年輕人貼幾個標簽,然后再把這些標簽貼在自己身上,試圖收獲年輕人的認同,混進他們的圈子。用看似時尚、熱門、流行的元素將自己打扮成“年輕人”,這是很多品牌在年輕化的營銷中常見的做法。但這些所謂的“年輕”元素是否真的讓品牌達到了年輕化的目標,并打動了年輕人的心呢?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你看出來沒有。一方面,很多品牌陷入了品牌年輕化的“形式主義”,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的品牌在年輕化,真是應了那句話,自己最缺乏什么,才會一直嚷嚷著自己有什么。這源于品牌的不自信,因為年輕人不會強調(diào)自己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裝老成,老年人才會強調(diào)自己年輕。品牌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當一個品牌過于主動去追求年輕人的時候,往往會在各種年輕化的表象與切面中迷失,反而喪失了自我與品牌格調(diào)。
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一個普遍諂媚年輕人的時代。當下的品牌年輕化大多也都是對年輕人的諂媚與刻意迎合。
用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次品牌的自嗨,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是一臉懵逼的“黑人問號臉”,本質(zhì)上與年輕化的精神背道而馳,因為諂媚本身就是對年輕文化的侮辱,也是最不“年輕化”的品牌行為。
真正的年輕化是對自我信仰的堅持
是品牌自身由內(nèi)而外的不斷進化
我認為,真正的品牌“年輕化”不是狹隘的對年齡的界定;不是用所謂的消費者洞察進行表面化、膚淺化的貼標簽,更不是毫無原則的諂媚和曲意逢迎。
而是品牌對自我理念、自我信仰的堅持,找到品牌與時代契合的價值觀 ,做最真實、個性的自己。是品牌自身由內(nèi)而外的不斷進化。
因為無論任何時代的年輕人向來如此。他們觀點獨立,有自己的信仰…….是的,就是那些全世界所有人類人性上的閃光點。而不是那些,你想當然的貼在年輕人身上自以為是他們的獨有特征。
要不然你看看,和可口可樂同樣100多歲的百事可樂在消費者心中始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品牌,這其中的根本原因當然不是他們從國內(nèi)到國外換了一茬又一茬的鮮肉明星代言,而是品牌背后對“突破渴望”品牌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演繹和傳承。
已過“不惑之年”的NIKe似乎永遠活力十足。表面上雖然是玩轉(zhuǎn)當下流行的品牌跨界聯(lián)名、電競營銷等等,緊跟當下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實則是背后對“just do it ”運動拼搏精神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還有那些多數(shù)為百年歷史的奢侈品大牌,它們即使簽約了許多國產(chǎn)流量小鮮肉代言,但在品牌價值觀的表達上依然是對自我理念的堅持,沒有在刻意迎合年輕人中喪失自己的逼格。
這都是因為他們抓住了品牌最本真的信仰,幾十年乃至百年來借助于流水般的年輕流行文化的外衣,都在講述品牌自己“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故事”。
所以,我的觀點是在當下浮躁的營銷環(huán)境中,品牌們不要一窩蜂的陷入“品牌年輕化”這個人云亦云的陷阱。品牌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品牌適不適合品牌年輕化的戰(zhàn)略,畢竟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或有必要年輕化。
其次,就是在具體品牌年輕化的操作上,品牌不應盲目迷信年輕人,更不應該刻意的迎合。因為真正的年輕化從來不是靠流行元素這些“形式主義”來堆砌,而是對年輕精神的永恒追求。
文:李東陽@公關界007(PRCN007)
首席增長官CGO薦讀小紅書推廣: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數(shù)據(jù)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chǎn)品發(fā)展的因素,實現(xiàn)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gptmaths.com/cgo/market/2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