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呢,借機聊聊我對播客的一些觀點。
播客一直是種很特別的存在,相比于視頻的喧鬧、文字的久遠,它一直都很小眾,這種小眾,也必然使得其體量、商業(yè)化都不怎么樣。
因為耳朵的非獨占性,所以播客的場景通常是陪伴式的,比如通勤路上、家務、洗澡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它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休息的,想學習,你可以去得到/混沌啥的聽課,相對而言需要集中注意力。
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來分析,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做視頻,自己懶是(最主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覺得有點“霸道”。
視頻,特別是短視頻,在信息傳輸上的侵略性太強了,快速切換的視覺信號,加上默認倍速的聽覺信號,斷言式的短句,時不時再展現(xiàn)一些效果夸張的關鍵詞和需要連蒙帶猜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從結(jié)果上看,就是占滿了受眾所有的帶寬,剝奪了Ta思考的余地,當然,很利于單向傳輸,哦,是灌輸信息。于是,生產(chǎn)者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可以“無腦且幸?!?,也沒什么不好,但我目前不想成為其中的任一種角色。
而文字可能是另一個極端,閱讀者可以很自然的,反復讀某一段,跳過某一段,隨時停下來思考、質(zhì)疑,完全掌握著自己的主動權。我的文字中,還經(jīng)常會主動讓讀者想想是否認同我的觀點,比如現(xiàn)在,你就可以停一下。
那么作為播客的音頻,有什么獨特性么?
耳朵的陪伴 vs 眼睛的獨占
不管是視頻、文字,對某段時間都是獨占的,你的眼睛很難同時二用,而聲音就不一樣,只要不在聽/說的時候,可以隨時陪伴,能力弱者如我,至少開車時可以聽,能力強者,甚至可以成為一整天的背景音。
如果是陪伴,那就不太需要“獲得感”了吧,聽的過程中、聽完以后,有點感覺、感覺不錯就挺好。
聲音的溫度 vs 文字的冷清換句話說,也就是感性 vs 理性。
聲音是有情緒的,聽的時候你可以想象到說話者現(xiàn)在的表情,甚至體態(tài),而文字,是相對理性,溫度略低的。于是,我認為播客不要太有邏輯,信息密度也不要太大,不需要受眾花很多精力,這樣也更加符合陪伴的特點。視頻,有時候顯得太鬧了,比如你可以聽著播客入睡,但很難刷視頻催眠。
說話的即興 vs 寫作的推敲
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沒有人會很嚴謹,嘴一滑,很多不會述諸筆端的內(nèi)容就出來了,而受眾也就是聽一耳朵,不會像對文字那樣,以審視的目光去考察。于是,播客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成本最低,甚至,一個手機,一刀不減也是一種做法。而視頻,似乎也過了“原生態(tài)”的時代。
以上,就是我對播客一些片面主觀的理解,所以,要不要搞一個這樣的?
_________
蘇杰(iamsujie),產(chǎn)品創(chuàng)新顧問,《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系列4本書的作者,前阿里8年產(chǎn)品經(jīng)理,集團產(chǎn)品大學負責人,良倉孵化器創(chuàng)始合伙人。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gptmaths.com/cgo/product/50919.html